青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常州古桥今何在蔷薇看中国 [复制链接]

1#
刘军连讲尖锐湿疣 http://m.39.net/disease/a_9378251.html

常州从吴王夫差开凿运河以来,是唯一一座运河穿城而过,连江带湖的汇秀之地。作为江南水乡,常州水网密布,自古形成了“城依水、水连桥、桥满城”的城市格局。

常州古桥记载最早的桥梁是阖闾桥(现存遗址),为春秋吴王阖闾时建造的。后有如三国时期吴赤乌二年(年)所建的内阁小桥,夏唐至德年间(~年)所建的月斜桥等。少量为宋、元两代所建,大多是明、清两代重建或重修。到南宋时,常州城里有名有姓的桥梁就有58座。到了晚清时,常州地区古桥数量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近一千三百座。

常州地区目前连遗址带遗迹的仅存多座古桥,其中列入各级文保单位的古桥近60座,这些桥承载了不少常州人的回忆,也承载了这座城市的记忆。

常州地区地势平坦,古时所建桥梁大多为石拱桥、石板桥、木梁桥。拱桥有单拱、联拱、坦拱、尖拱、半拱、全拱;梁桥有石梁石墩桥、一字长桥、八字桥等。结构和造型丰富多彩,美不胜收。木梁桥是最古的桥型,结构为上梁下桩,有一孔、三孔或多孔,桥面铺木板或泥土石块等,有的两侧有栏杆,便于安全通过。因木桥结构简单,可就地取材,在常州境内分布最广。木板桥的好处是船行遇到洪水猛涨闷桥时可以启板通航。

常州古桥种类名目繁多,不可能一一例举,在此侧重记录一些老城区及近郊一带的古桥以供大家参考。

常州老城区古桥目前大多只剩桥名(遗址),大体有:太平桥(初名通波桥、南齐建元中年)、仁育桥(晋永嘉三年)、陈渡桥(始建隋代、重修明嘉靖年)、元丰桥(唐武则天如意元年、宋元丰年)、降子桥(唐代)、水门桥(五代十国吴天祚二年)、青山桥(五代十国吴天祚二年)、顾塘桥(宋前期)、甘棠桥(南宋绍兴三年)、天禧桥(又名弋桥、驿桥宋代)、广化桥(原名尉司桥宋代)、迎春桥(元致和年)、吕墅桥(明代)、西水关桥(明洪武二年)、德安桥(明成化五年)、东仓桥(明成化年)、觅渡桥(明正德年)、惠民桥(明代)、通济桥(清乾隆年)、长白桥(清嘉庆十四年)、夏城桥(清道光十四年)、马公桥(清代)、老西河洞桥(清代)、文在桥(民国七年)等。

常州是三吴之中,有三吴要辅之称,运河上原有一座最代表中吴地位的古桥,即中吴桥,也叫横林桥。横林原名古槐滩,自古是常州城东政治文化集市贸易之中心,宋《咸淳毗陵志》晋陵县地图已有横林。横林位于运河南属安尚乡,运河北属政成乡,横林俗称常州东乡上县,紧靠无锡县西乡,无锡县西乡,俗称常州下县。横林原名古槐滩,常州滩簧即常锡剧就起源于此。中吴桥始建于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年),元代时为赵氏后裔赵由俊斥资重建,中吴大桥改名为“潢林大桥”,明万历2年重修,便更名为横林桥,后又几经修复,古桥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除,年东移的新桥开通。

值得一提的是大运河常州段最著名的四大古石拱桥,它们是:

西仓桥(广济桥),始建于明正统五年()年,坐落在西直街西端,跨京杭大运河。此段因囤积漕米为仓,又称仓桥。该桥为三孔石拱桥,为常州市区最高的运河桥。两边各有台阶47级,年,因运河拓宽通航需要而拆除,现在西仓桥(广济桥)已按原型缩小比例移建至东坡公园内半月岛。现运河西门旧址处已重建了跨河的新桥。

文亨桥,又称新桥,位于表场西大运河上。文亨桥是常州老西门(即朝京门)外京杭大运河上的第二座大型三孔桥,造型与西仓桥(广济桥)相同,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七年(公元年),距今已有余年历史,比西仓桥晚建30余年,相比之下,它是新建的,所以人们称它为“新桥”,久而久之,大家忘记了它的真名。新桥与西仓桥两桥相距不甚远,堪称姐妹桥。因运河拓宽便于航行,文亨桥从原先的南北向已移至东西向,不再横跨运河主航道。文亨桥曾是明清五百年间,经常州进京赶考官员和乾隆皇帝南巡时必经之桥,如今已成为常州城一道历史人文景观。

白家桥,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年)、清乾隆元年(年)两次重建;清道光四年(年)及同治十二年(年)重修。民国5年,该桥已近危殆,塌落在即。天宁寺冶开僧捐资重建,桥址东移40余丈,民国6年1月30日筑坝开工,5月竣工。年结合大运河整治,该桥拆除,原址新建立交桥。年又经重建。

惠济桥,位于戚墅堰大运河与三山港交汇段。单孔石拱桥,始建于北宋()年,复建于清道光()年。桥两端有石栏各10余丈。栏间有石柱24根,东西各有桥联,桥名来源于惠济行人而定。现桥身已拆除,只剩桥墩遗迹。

解放前,到年解放,常州老城区内还存有桥梁66座,其中石桥占多数。到年底,市内还存有石桥30余座,到年城区的石桥已屈指可数了。这些数目既令人触目惊心,又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如今,不知这些珍贵的古桥构建究竟去了何处?是已粉身碎骨、灰飞烟灭,还是流落在了异乡?!

所幸目前常州城内,还尚存几座可以见到的古桥,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

新坊桥,位于常州市区和平南路跨市河,为南北走向的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梁武帝大同元年(),元皇庆年间重建,明弘治十一年()重修,后因桥面损坏,年又重修。原有朱昱撰《重修新坊桥记》石碑,今佚。拱券为分节并列式砌法,以花岗岩条石起拱,桥墩亦由条石砌筑,桥面置花岗石云纹雕刻望柱及环纹栏板。它是常州现存最早的石拱桥,现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乌衣桥,又名臧桥,位于常州市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南市河(原京杭古运河)与原乌衣浜的交汇处,即现东下塘的河堤上。始建于唐永徽三年(年),为单孔石拱,呈东西向,至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期间,经过多次修缮。清末,东下塘道路改造时,拱桥曾改为平板石桥。常州市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南市河(原京杭古运河)建国后曾经废弃,乌衣浜也被填没成巷,为了重现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年在遗址复原了这座单孔石拱桥。

万安桥,位于常州市戚墅堰老街东头,横跨三山港,在京杭大运河北岸,明成化十四年(年)同知吴桓修建,取名戚墅堰桥,又名万安桥,取万民安乐之意。明弘治八年(年)及清同治十三年(年)重修,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飞虹桥,位于常州市东坡公园门口西首古运河与市河交汇处。桥于清乾隆五十年()重修。当时称水平桥,亦称西龙桥。每当夕阳西下,桥身像彩虹一般倒影水中,故民间俗称“飞虹桥”。桥梁以花岗岩条石为拱圈。年因原砖砌栏杆年久失修,改用凿面花岗石栏杆。石栏杆两面凿刻“飞虹桥”三字。年12月,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锁桥,位于西直街锁桥湾,跨常州外城壕(罗城),原名“所桥”,始建于明代,单孔石拱桥。年10月,江苏省公路局拨款万元抢修,是常州市区仅存的几座原汁原味的古桥之一。

万缘桥,位于大运河与老孟河交汇处,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据奔牛镇居民世代相传,始建年代不详,但至少在宋朝就已经存在,只是一千年来,它已多次重建,最近的一次是在光绪五年(年)。万缘桥与大运河并行,全桥长40米,桥拱跨径12.6米,拱顶高10.5米,万缘桥距大运河仅30米,它跨越千年老孟河,桥呈东西向;因岁月的冲洗和战争的破坏,万缘桥已现苍老之态,但它仍是古镇的要道“隘口”。

万福桥,位于常州市钟楼区通江南路(铁路南边)新万福桥西,南北向跨越童子河,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桥身为金山石和青石混砌,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桥长23米,宽2.9米。南北各有台阶13和14级。护栏为砖砌,半圆形石条压沿,桥心石为如意旋水纹,青石质的抱鼓石。

中新桥,位于常州市青果巷与东下塘间的南市河上。始建于民国7年(),由常州人沈超等人募建,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历史。此桥建于清朝灭亡和民国开始之时,以“中新”寓意“中兴”之意。许多常州近代史上名人志士曾泛舟登临此桥,它见证了常州的百年近代史。

除此以外,常州古桥老城区周边还能见到有孟河三桥(永安桥、宝善桥、济善桥),焦溪龙溪河上四桥(青龙桥、咸安桥、中市桥、三元桥),南杨桥、漕桥、奚巷桥等等。

常州城中河道纵横,老城区内其中由私人捐建并以人名为桥名者有4座,值得后人铭记。

世丰桥,跨后河马山埠、小营前之间,位于成全巷南入口处的一座条石平桥。建造于年,由常州工商界人士胡世丰独资捐建。胡世丰为人仗义,乐善好施,见市民往返两岸仅靠渡船,很不方便,于是独捐一万元,于年建成。此桥很有特色,四柱如牌坊竖于两端,桥面则由9块花岗岩石条组成,每3块为1组,每组各3米多长。桥呈三跨,桥墩也用花岗岩条石支撑。桥面两侧有半米长的花岗石作护栏。后人为方便称呼且不忘世丰便民之举,取先生名为“世丰”,并由常州名士钱名山、潘鸣球、费久大、邱洵等士绅题写桥额、桥联,俨然一处名人书法展台。年,白云溪填没建造防空洞,世丰桥被拆除。

琢初桥,跨前河南市河东下塘、青果巷东口之间。建造于年,为钢筋水泥平桥。由常州贫儿院创始人伍琢初留下遗言,出资五千元,由中华营造厂建造。伍琢初是常州城区人,早年随父在湖北省治理洪涝,后被保荐为知县、知府等职,尤以治水成绩显著。后督办京汉铁路南段,创建汉口警察局、襄理汉阳铁厂和锰矿事务,业绩突出。光绪末,调回江苏负责江淮水灾赈务。辛亥革命后弃职归里,服务于地方事业,历任红十字会会长,创办贫儿院、贫民工场等。年正当涿初先生募集一定资金准备建桥突发中风,临终时,嘱咐两个儿子,了却修桥心愿。儿子谨尊父命,于第二年开春建成此桥。桥宽22.5尺,长23尺,共耗资元。为不忘琢初先生义举,人们纷纷要求以先生名字命名。从此,人们过桥行车走路如履平地,不再有相邻的新坊高桥不便之累了。该桥虽然在年经改建,年又重建,但仍沿用伍琢初的名字。

润之桥,跨后河后北岸、白云渡之间,医院,建造于年,由常州人程润之以元捐建。桥身为钢筋水泥的单跨平板石桥,南北两端各有数级台阶,中西合壁,古朴庄重。年,白云溪填没建造防空洞,润之桥被拆。

椿庭桥,跨中山门护城河,建造于年,为实业家顾椿庭从上海回归故里常州时捐建。该地桥为直通火车站交通要道,桥阔三丈,跨河达百尺,全用钢筋水泥,历时半年建成,造价计费多元,全由顾椿庭承担。县令蔡培曾立碑以示纪念,林俊勒石于道路左边,上面镌刻着:“椿庭之桥高且长,名传百世流芬芳。嘉惠行旅福梓桑,后人食德其毋忘。”该桥虽已拓宽几经修缮至今造福后人。顾椿庭,原名顾润生,自幼勤劳,学习十八匠,在青果巷开设木器铺,后到上海地政局工作,改名椿庭。在上海以经营房地产而成富翁,又设盐栈,开怡庭公司,年,顾椿庭回到家乡常州,在中山门内购地建造三层转角形大楼一幢,称日华卿里,就是现在的椿庭大楼,当时为常州最为宏伟的建筑之一。年,为了方便群众,中山门吊桥拆除,顾椿庭个人捐资新建钢筋混凝土桥,取名椿庭桥。该桥虽已拆除只剩桥名,但仍是通往火车站交通要道。

这一座座不朽的古桥,是先辈留给我们巨大的物质精神文化遗产,它们见证了古城常州有文字记载的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也更加激励着我们后人为勇争一流,而勇于担当,敢于拚搏,继续努力前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