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在千年的岁月流逝中,邹氏的族人分散到了全国各地,宗系源流众多,其中很重要的宗支就是邹浩后裔一支。邹浩后裔主要聚居地在江苏、广东、江西、四川、广西以及海南等地。
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县人,宋神宗元丰五年()进士,调苏州吴县主簿,试学官第一,改扬州教授,移知安州孝感县,改颖昌府教授,元祐中除太学博士,出为襄州教授,深得知州吕公著、范纯仁(范仲淹之子)赏识,后来担任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兵部侍郎、宝文阁待制等职,还担任过江宁、越州、杭州知州,邹浩是北宋名臣,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秉公直谏,一身正气
邹浩为官一身正气,《宋史》<列传一百四>(邹浩传)有余字,对他评价甚高。宋哲宗(—在位)即位时正值幼年,太皇太后高氏掌权,重用守旧派司马光为相,尽废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邹浩任右正言,即谏官,虽然为官的品级不高,仅七品,但负有监察百官并向皇帝提建议的职责,这是容易得罪人,并祸及全家的官,邹浩担心自己性情耿直,而朝中朋党纷争激烈,容易牵累家庭,于是他想辞职,但他的母亲张氏说:“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顾何忧?”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若忠心报国,便无愧于公沦,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由于得到贤母的支持,邹浩开始了艰险的谏官生涯。
宋朝自太祖赵匡胤开国就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以后诸帝在收复“幽云十六州”无望的情况下,又采取了与辽国和西夏国“纳币求和”的国策,宋哲宗亲政初年,西夏国与宋朝在交界的陕西北部打了一仗,宋朝暂时取胜,这时朝廷内外大举庆贺。邹浩及时提醒:获胜以后,要巩固战果,并不容易。希望皇帝告诫将土,不要因为小胜就忘乎所以,要从长计议,否则会前功尽弃。宋哲宗元祐(—)年间,邹浩大胆上书,论人才不振难以担当国家重任,切中时弊。
不与奸臣同流合污,坚持弹劾
宋哲宗时,宰相“章惇独相用事,威虐震赫,浩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宋咸淳《毗陵志》载:邹浩“复列惇六罪,惇积怒。会明年立刘后,浩援仁宗废郭后,并逐尚美人故事,乞追停册礼,忤上意,惇党因挤之,谪新州。”哲宗时后宫刘妃恃宠而骄,与宰相章惇合谋陷害皇后孟氏。哲宗废孟后三年后,册立刘氏为继后。宫廷内外,上奏附议者极多,只有邹浩三次上疏谏阻,章惇以恢复新法为为标榜,实施对守旧派官员的政治报复。邹浩四次上书,指责章惇擅权不忠和慢上之罪,章惇是报复心很强的人,他对邹浩十分忌恨,乘邹浩上书谏阻哲宗立刘妃为后的机会,抵毁邹浩自妄,并将邹浩削职发配岭南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
宋徽宗继位后,赞赏邹浩能直谏哲宗立后之失,恢复邹浩右正言官职,“迁左司谏、起居舍人。建中靖国()除中书舍人,迁礼部侍郎,改兵部。崇宁初,以宝文阁待制出知江宁府,寻改杭州,又改越州,未赴谪永州,移昭州(广西平乐县),五年()许归常州”。当时朝中奸臣当道,蔡京权倾一时,官员们结党营私,北宋已呈衰亡之象,正直的官员稍有不慎,就会大祸临头。邹浩决不与蔡京同流合污,他上书谏劝宋徽宗:“朝中官员众口称赞的不一定是贤人,全国老百姓称道的才是贤人,皇帝要观其言,察其行,重用真正的贤人。公众的议论不能不考虑,下结论时一定要谨慎。现在朝中左右臣僚,各有私交恩仇,决策者一定要体察公论,谨慎独断。”
邹浩曾两次上疏弹劾蔡京弄权,一次弹劾高俅,蔡京恨之入骨,设计陷害邹浩,并将邹浩列入以司马光为首,还有苏轼等人列入“元祐党人碑”的名单中,由宋徽宗亲自书写刻于皇宫端礼门。《宋史》载:“邹浩两谪岭表,邹母不易初意。稍复直龙图阁。瘴疾作,危甚,杨时过常,往省之。”
一生为公为民
邹浩两次谪贬到瘴疠之地,瘟疫流行,他的母亲张氏不改变支持儿子坚持正义的立场,忠心报国的初衷。邹浩在长期的贬谪生涯中,身心受到重创,回到常州后,终于倒下了,只是一息尚存,挚友杨时(龟山)一向仰慕邹浩的为人,宋政和元年()三月,杨时在任所萧山听说挚友邹浩病重,便赶往毗陵探视。杨时任萧山知县时,便与邹浩交往甚密,感情笃深。杨时抵达常州,住乌巢巷,次日往邹府探望邹浩的病情,只见邹浩“犹眷眷以国事为问,语不及私。卒,年五十二。”
邹浩去世后十六年,辉煌的北宋王朝终因画家皇帝宋徽宗误用奸臣、排拆忠谏和金国的崛起而灭亡了。痛定思痛,宋高宗即位后颁诏“(邹)浩在元符(—)间,任谏争,危言谠论,朝野推仰。”“复其待制,又赠宝文阁直学士,赐谥忠”。
一位大臣为了国家的利益,临终时仍念念不忘朝廷大事,没有一句谈及自己的身后事,这就是大公无私的邹浩。
邹浩及其在常州的文化现象
邹浩不仅有伟大的人格,还为常州带来了千年的文化繁荣。
邹浩曾在无锡创办道南书院并讲学其间,终于在明朝晚期演变成东林书院。邹浩非常关心常州的文化发展,邹浩曾写过《开后河遗事》一文,北宋庆历年间,常州城里开挖了一条新河,名顾塘河(史称后河),它西自惠民桥下的子城河,往东径直穿过繁华市井,在元丰桥下与运河漕渠(即今青果巷南的老运河,史称前河)合并,庆历三年()顾塘河(后河)圆满竣工,对常州市区的抗洪排涝起了重要作用,主持这一工程的是时任常州知州李余庆,李余庆去世后就埋葬在橫山。
邹浩在《开后河遗事》一文里称赞李余庆精通地理和风水,李余庆曾预测常州后河开成以后:“自此文风浸盛,士人相继高科,三十年当有魁天下者,尔之子孙咸有望焉”。邹浩在文中说,后河开成后不久,果然常州钱公辅考中进士第三名,胡宗愈在嘉祐四年()考中进士第二名,余中(宜兴,时属常州)在宋神宗熙宁六年()考中状元,余中考中状元离后河开成正好三十年,又过了三十年,宋徽宗崇宁二年()霍端友考中状元,邹浩总结说:常州市区的河道“钟聚秀气,世有名人”。
《四库全书》载邹浩七律“闻霍仁仲唱名第一”:“吾乡魁选久萧条,深喜高才偶圣朝。天子六龙飞紫极,状元一鹗奋丹霄。拜亲此日荣谁及,报国牠(它)时事更超。四海讙(欢)然重改观,常州更是出英标。”
从邹浩诗中我们可以知道霍端友是常州的第一位状元,霍端友字仁仲,常州武进人,崇宁二年(年)举癸未科进士第一,今永红街道大霍家村是霍端友后裔的聚居地,邹浩为常州产生状元而欢呼“常州更是出英标”。
北宋初年,邹浩的曾祖父邹元庆由浙江钱塘(杭州)徙居常州,生有十个儿子,邹浩的祖父邹霖是第十个儿子,十子街内原有进士邹霖的宅第,故称十子街。中国人从来喜欢多生儿子,常州人一直把十子街当作吉祥、有福气的街巷,一千年来常州人迎亲用的花轿,总要到十子街走一走,沾点喜气,盼望早生贵子。
邹元庆子孙遍及常州,一门科第不绝,有三个儿子进士及第。邹霖,宋天禧三年()进士,官尚书都官郎中,知涪、鼎二州,有惠政。邹霖子邹戬,由父任官婺州录事参军,又寻以如皋令,提举市场司,邹戬即邹浩之父。据清志记载,宋元丰五年()邹浩在周线巷住处辟有一园名“道乡”,自号道乡居士,人称“道乡先生”。邹浩还是一位大学者,著有《易系辞》、《论语孟子解》和《道乡集》四十卷。
从宋朝以来,武进县德泽乡林庄(青山门外大圩沟北),是邹氏家族墓地,邹霖、邹浩墓均在此,邹浩墓座落在德泽乡四十四都二图的林庄,即今红梅乡红菱村委林庄村五魁桥附近,邹浩墓园占地曾有几十亩,元代至正庚寅(),邹氏族人“鬻墓田殆尽”,邹浩墓地湮没,明洪武年间,著名学者谢应芳呈请常州知府修复墓地,并在邹浩墓前立碑:“宋道乡先生邹忠公墓”,成化九年()常州“知府龙晋命其族人建墓祠堂庑,作碑亭于墓一里官道,傍建石门,刻其楣曰:邹忠公神道”。
邹浩祠位于西瀛里文物保护区,据清乾隆年间官员汤健业《毗陵见闻录》(卷一)记载;“先贤邹道乡专祠在郡西门旧察院前,系宋时敕建,地势宏敞,祠宇巍峨,夙称巨丽。年久渐剥落,而祠旁隙地复为附近居民侵以盖屋,几成廛肆,无人过问。乾隆壬午(),翠华南幸,遣官致祭,道乡后裔阁学一桂诣行在谢恩,面陈祠基被占原委。得旨,令地方官清厘,遂尽返侵地”。
从汤健业记载可知,邹浩专祠早在宋代就奉皇帝敕令建造,地点在今西瀛里城墙北面,当时邹浩专祠“祠宇巍峨,夙称巨丽”,由于经过元、明近年的风雨侵蚀,几近湮没,明万历三十一年(),奉万历皇帝敕令重建“邹忠公祠”,即纪念邹浩的专祠,清康熙十四年()重建,年,乾隆南巡到常州,特派遣官员到西瀛里“邹忠公祠”,代表皇帝致祭,邹浩后裔邹一桂非常感动,到乾隆在常州的行宫谢恩,并向皇帝报告,邹浩祠地基历年被祠周边的居民不断蚕食建屋,乾隆当即命令常州知府清查,并归还被侵占的祠堂土地。
于是,邹忠公祠得以在乾隆年重修,祠堂坐北朝南,门前原有“道乡世泽”过街石牌坊,解放后邹浩祠的门牌号码是西瀛里号,历史上邹忠公祠有五进,20世紀80—90年代,因拓宽西瀛里,祠堂第一进被拆,但仍存大厅、御书楼、接官厅、神像屋各三间,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大厅有前后翻轩,天井内原有《特建道乡邹忠公专祠》残碑。邹浩是常州先贤,据常州地方志记载,常州知府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都要奉旨到邹忠公祠祭祀邹浩。
年因西瀛里地块改建莱蒙都会商业步行街,邹浩祠被移建至今址。“道乡世泽”坊额刻于明嘉靖二十三年(),现已得到妥善保管。20世纪80年代,邹浩祠被常州市政府公布为常州市文物保护控制单位,年2月26日邹浩祠被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級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