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号,市委召开十二届六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部署和娄勤俭书记来常调研讲话精神,总结上半年工作,安排下半年任务,动员全市上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障,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奋力推动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出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的有:市委常委汪泉、丁纯、蔡骏、张春福、韩九云、徐光辉、曹佳中、周昌明、周斌。
市委书记汪泉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题为《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奋力推动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工作报告。
市委副书记、市长丁纯作关于经济工作的具体部署。
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出席会议,市纪委委员、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和部分党代表列席会议。
常州精神
:“勇争一流,耻为第二”
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需要大力弘扬“勇争一流,耻为第二”的常州精神。这一常州精神,有历史文化传承。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铸就了常州人民勇毅坚韧、开拓创新、争先率先、克难奋进的精神气质,“事事当争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的阳湖精神,是对常州人民精神气质的高度概括。这一常州精神,有发展成就支撑。
纵观常州的改革开放历程,从“中小城市学常州”到“苏南模式”再到“科技长征”,常州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改革发展探索了新路、创造了经验,处处体现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力量。这一常州精神,有现实发展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再出发”,前进道路上既有许多困难,也有许多机遇,要克服困难、把握机遇、化危为机,必须大力弘扬“勇争一流,耻为第二”的常州精神,积极提倡“三不怕三怕”,努力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争先进位、走在前列。
5年时间
:地区生产总值迈入万亿
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需要着眼更大格局、更高层次对标找差。“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标找差,不是自我否定、妄自菲薄,而是学人所长、补己之短。勇于对标找差,是视野宽广、虚怀若谷的思想境界,是善于学习、博采众长的工作方法,也是自加压力、充满信心的自信体现。一要注重学习德国等国外先进经验。省委娄书记来常调研时指出,常州工业化水平比较好,具有大国工匠精神,跟德国的发展有相似性,完全可以参照德国的做法,看他们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能避掉,他们的经验是什么,我们如何学习好,把常州打造得比德国的城市更美。我们要以国际视野、全球眼光,学习德国等发达国家发展智能制造、培育工匠精神、推进新型城镇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走出一条符合常州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二要注重学习兄弟城市先进经验。通过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大家感到,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久久为功建设滨江风光带和打造古运河风光带、高水平做好城市规划和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许多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借鉴。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学好用好这些做法和经验,取他山之石为我所用。三要注重树立比学赶超目标。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不能满足自己与自己比而感觉良好,要结合自身实际,高标准选取参照系,勇于和先进标杆比高低、比上下,在比中学、在比中进,在比中增创发展新优势。
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需要瞄准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目标不懈努力。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标志着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实现了新的跨越,标志着一个地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有了极大提升,必将进一步增强常州集聚资源要素的能级,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豪感和发展信心。为此,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通过五年左右努力,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台阶。
着力塑造:“三大明星城市”
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全市注重汇聚各方共识、凝聚各方智慧,进一步明确了着力塑造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旅游明星城市和管理明星城市的工作抓手和奋斗指向。
建好明星城是种好常州幸福树的必然要求,也是种好常州幸福树的拓展延伸。建好明星城可以使常州幸福树的树干更加强壮、树冠更加繁茂、树根更加发达,必然会绽放民生幸福花朵,结出民生幸福硕果。
一
着力塑造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
1
强化高端引领
围绕提升制造业自主可控水平,着力增强关键技术的控制力、产业集群的带动力、产业链条的整合力、信息化的引领力和标准的主导力,推动全市制造业向高端攀升、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加快培育发展具有常州特色的产业集群和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
2
强化创新驱动
围绕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聚力推进科教城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创新之核”作用,推动常州、武进两个国家级高新区提档升级,提升中以、中德、中瑞、苏澳等合作园区发展水平,不断增强“一核两区多园”的创新主阵地主战场功能。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创新人才体制机制,积极引进和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使用高水平职业技术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3
强化两化融合
围绕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渗透作用,实施“四新经济”培育工程,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加速发展。加快发展以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积极借鉴德国工业4.0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我市制造业基础扎实、中小企业众多的有利条件,实施工业互联网建设工程,积极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展会平台,深化“千企上云”专项行动,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大力度、大范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4
强化绿色发展
围绕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产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进“散乱污”企业治理,实施固体废弃物处置系统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静脉产业园,深入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实现制造业绿色化转型。
5
强化金融支撑
围绕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实施金融服务提升工程,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引导信贷资金更多流向制造业,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大力推进企业股改上市,做大做强资本市场“常州板块”。
6
强化质量建设
围绕建设质量强市,积极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品质至上的发展理念,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加大品牌培育和建设力度,打造更多中国驰名商标和著名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更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增强市场控制力和行业话语权。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鼓励企业专注主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加快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努力以常州创造、常州质量、常州品牌塑造好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
二
着力塑造高质量的旅游明星城市
1
开展历史城区“双修”
按照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理念,实施中心城区更新改造工程,系统保护历史街区、历史街巷、历史建筑,着力恢复老城区“三河四城”的历史空间形态,通过延续城市肌理,传承文化记忆,推动中心城区面貌改善、功能优化、活力焕发。
2
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编制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施规划,实施古运河文化带建设工程,加快西起怀德桥东至东坡公园的精华段建设,有效提升经开区运河公园建设水平,充分挖掘沿线历史文化遗产、工业遗存,做靓“运河名城”。
3
推动古镇古村保护开发
加强对孟河、焦溪、杨桥等古镇古村的系统保护修缮,发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开发地方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传统美食,形成风貌独具、古色古香的个性韵味。
4
充分放大名人效应
突出“名人名居名巷”在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加强春秋季子等历史名人遗迹修缮保护,打造以“常州三杰”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品牌,扩大许巧珍等现代先进人物事迹宣传,讲好名人故事,打好名人牌。
5
精心打造中心商圈
聚焦老城厢地区,认真梳理南大街、延陵路、文化宫等商业街区资源,充分整合青果巷、前后北岸、红梅公园等文化旅游景点,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城第一商圈。
6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以“两区十点”示范建设项目为抓手,推进乡村旅游特色村、旅游风情小镇建设,推广溧阳“一号公路”经验,以点带面,串珠成链,推动乡村旅游由乡村观光向乡村体验、乡村休闲转变。
7
提升“龙城象教”品牌
依托龙城常州历史文化底蕴,围绕“龙文化”做文章、搞活动、建平台。进一步挖掘推广“东南第一丛林”天宁禅寺和“神州大佛塔”天宁宝塔的文旅价值,不断丰富旅游资源,促进社会和谐。
8
打响“滨水花园”品牌
充分挖掘和用好远山近水的自然禀赋,着力彰显水韵特色,加强滨江风光带建设,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天目湖、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影响力,实施西太湖、长荡湖风景区建设工程,优化城市亲水空间,深化花园城市建设,展现水韵龙城、花满常州美丽景色。
9
打响“乐园之都”品牌
坚持创新创意,做大做强以环球恐龙城为龙头的主题乐园集群,突出特色亮点,强化错位发展,提升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常州主题乐园的整体优势。
10
打响“食美常州”品牌
开展“唱响常州菜”、叫响“十大常州美味”活动,加强标准制定、服务提升和品牌营销,广泛宣传推广,着力培育一批品牌意识强、游客认可度高的餐饮名店和餐饮街区,让“食美常州”成为旅游明星城市的独特标签。
三
着力塑造高质量的管理明星城市
1
高点定位管理目标。
全市各行各业各单位都要发扬“勇争一流,耻为第二”的常州精神,通过对标找差,改善管理,实现争先进位。凡是有经济核算的单位,要通过改善管理,实现经济指标优化;没有经济核算的单位,要通过提升管理,实现考核指标优化,争做行业的领跑者和排头兵。要经常看一看自己在行业内、地区间所处的地位和状态,经常问一问自己是否做到了发挥管理优势,从而发现问题、找到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2
着力推进管理精细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总书记的指示虽然是就城市管理而言,但也阐明了管理工作的重要规律,就是高水平管理出自于精细、做到精细必须要下绣花一样的功夫。各行各业各单位都要重视在管理上花精力、下苦功,精益求精。管理精细化要靠制度来保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和标准,保证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在信息技术无所不在的现代社会,必须注重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推动管理工作与时俱进。
3
以改革创新推动管理水平跃升。
管理往往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才能达到更好状态,当沿着既有路径、依靠传统办法不能达成更高管理目标时,就需要通过改革创新为管理水平提升打开新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创新也是管理改进,而且是更为重要的管理改进。我们要增强改革创新意识,通过改革创新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开辟新的路径、找出新的举措,推动管理水平跃升,实现更高管理目标。
4
聚焦管理重点领域。
在优化政务管理上,继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实施智慧政务建设工程,加快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推进政务服务由网下向网上转变,更高水平实现“”改革目标,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在提升城市管理上,坚持城乡统筹、多规合一,切实提高总规修编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和运行管理,推进城市交通畅行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转变。在做精企业管理上,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市属国有企业要带头搞好企业管理,实施好经营管理提升工程,促进国有企业提质增效、降低风险。在创新社会治理上,深化全域文明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深化平安常州、法治常州建设,完善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高度重视做好信访维稳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这次全会鲜明提出了推动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和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台阶的目标任务,明确了着力塑造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旅游明星城市和管理明星城市的工作抓手和奋斗指向。全市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以此作为最应干、能够干、必须干好的事情,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
(一)更加注重提升项目质效
一要把招引的强度提上来。
坚持精力向招商集中、资源向招商倾斜、力量向招商整合,形成齐抓共管项目建设的浓厚氛围。强化全产业链招引培育,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以石墨烯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确保全年签约重大突破项目16个以上。抢抓北上广深产业转移和外溢带来的机遇,谋求更多优质资源导入我市。组织好科技经贸洽谈会,赴香港、深圳、德国等境内外招商活动,争取更多项目落地。
二要把建设的速度提上来。
树立全要素保障理念,推动土地、资金、用工等生产要素向重点项目集聚,着力破解项目推进难题,确保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新建项目开工率实现双%、续建项目竣工率60%。优化项目管理,促进现有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系统、重点项目管理系统、项目督查系统有效对接整合,实现重大项目管理从审批、建设到督查的闭环。
三要把项目的质效提上来。
树立以亩产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导向,实施重大项目分类遴选、咨询论证和绩效评估三项机制,算好就业、环境、税收贡献、产业配套“四本账”,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更加注重构建产业体系
一要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持续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强基等六大工程,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一批行业标志性企业,全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强化“两化”融合,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以智能制造推动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创新。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重点打造一批行业“隐形冠军”,年内新增规上企业家。持续推进质量强市,支持企业参与制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增强市场控制力和行业话语权。
二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着眼支撑制造业高端攀升和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加快现代服务业创新提升。突出发展现代旅游业,谋划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下大力气抓好发展乡村旅游、提升“龙城象教”品牌、打响“滨水花园”“乐园之都”“食美常州”品牌等10项重点工作,做好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工作,进一步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山水特色、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发挥江南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作用,积极引育各类金融主体,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水平,提高制造业、小微企业贷款比重。优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转型升级。
三要促进新动能加速成长。
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在“云大物移智”等前沿领域加强技术研究和产业规划,建设好智能传感小镇、石墨烯小镇、瑞声科技小镇、无人机小镇等新经济集聚区,大力储备新经济项目,形成新兴产业培育梯度,增强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三)更加注重加快创新驱动
一要做优创新平台
持续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围绕打造高水平“创新矩阵”,积极参与落实省“四个一”要求,推动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和联合攻关,重点在智能制造装备、石墨烯、光伏新能源、轨道交通等领域打造国家、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充分发挥科教城“创新之核”作用,年内新增入驻机构和孵化企业家。大力实施“创业常州行动”,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打造一批特色众创空间。加速布局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
二要突出企业主体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研发产业化,支持创新型企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升协同创新水平。强化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培育,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超家,新增企业研发机构家,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坚定不移推动企业股改上市,引导更多企业走产业、科技与资本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要强化人才支撑
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精准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名以上。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企业家和匹配产业发展的“龙城工匠”。推进落实星级企业高层次人才认定自主权、事业单位特殊人才岗位设置权、科研人员创业自主权。成立“龙城英才计划”天使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支持人才发展。
(四)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
一是改革要再深化。
按照省统一部署,压茬推进政府部门机构改革。深入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支持溧阳建设苏皖合作示范区、金坛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武进建设“苏南模式”转型升级试验区。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推进“一网通办”和“不见面审批”,推进常州高新区集成改革,健全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让企业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加快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市属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推动平台公司向市场化实体化集团化转型。
二是开放要再扩大。
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国际化,推动市场主体在全球配置资源。更高质量利用外资,抓住中德携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等契机,力促一批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外资项目落户。支持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引导优势产能布局跨境产业链。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