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青果巷穿越时光来见你 [复制链接]

1#

左右滑动图片看全景

过去的一周时间里,常州城里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好久不见”的青果巷。这个常州人引以为荣的文化遗存,在开街的第一周时间里,每天都吸引着十余万市民、游客前来,“触摸”可以看见的时光。

时光回溯到98年前。年,新婚的赵元任携夫人杨步伟回常州老家青果巷省亲。第一次来到婆家的杨步伟,在《杂记赵家》中写道:“城里有河,多少小船来来去去的,像维纳思(威尼斯)的内河一样……”

百岁老人周有光生前这样回忆青果巷:“我的祖母住在河旁边的房子,大玻璃窗,有月亮的时候特别好。”

年,“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与保护”工作开启,这条巷子的未来怎么样?常州人翘首以盼。历经7年匠心修缮,年4月29日,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一期部分开放,“江南名士第一巷”的卷轴缓缓拉开。

不舍离它而去的老街坊来了、听着它的故事长大的孩子们来了、倾慕它已久的外地游客来了……纷至沓来的人们发现,以全新面貌亮相的青果巷不仅有修旧如旧的古建筑,又还原了老城市井常态,还融合着文化业态体验,“地域+传统+记忆+居民”的“活态”改造模式使它依旧生气盎然。

“江南第一巷运河脉远、名士冠三吴诗国源长”,穿过牌楼踏上石板路,明砖清瓦间踏江南春、寻来时路,常州人与青果巷的故事永远讲不完……

印记丨青果巷

周有光图书馆

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的周有光诞生在青果巷,并在这里度过他的童年时光。他于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直至年在北京去世。

如今,周有光图书馆在青果巷中建成,馆中还原了周有光在北京住屋里的卧室和书房,其生前睡的床、用的桌子、书橱,以及轮椅、拐棍、打印机全都原封不动回到了家乡。

这位从青果巷走出去的语言学家,走过年的时间长河,生命最后的场景又回到了出生之所。

同样,周有光的精神世界也在这里重新呈现。图书馆里汇聚着许多周有光捐赠给家乡的书籍,主办者希望人们能通过阅读这些书籍,体味周有光的一生,从而更好地阅读周有光这个人。

80后的王黎在青果巷东段的天井巷度过了自己无忧无虑的小学时光,巷子那头住过的“拼音爷爷”周有光是她母亲嘴里的“传奇”。五一小长假,她带着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回到曾经居住的地方。“我告诉女儿,发明汉语拼音的爷爷,和我住过同一条巷子,她特别骄傲。”王黎说。只是当天参观者太多,她们没能进得了周有光图书馆。第二天,女儿拉着妈妈赶了个早,终于仔细参观了一番,“青果巷是出读书人的地方,以后其他名人故居开了,更要多带孩子到这走走。”

筠星堂

青果巷唐荆川八宅之一的筠星堂,是青果巷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代民居。它坐落在青果巷东段,尽管大门不起眼,进门却是高厅大屋,豁然开朗。

这座前后五进的宅子是汪文英老人从小生活的地方,直至年搬离青果巷,她在这里度过了80年时光。在离开青果巷的日子,她看了许多介绍青果巷的资料,但对筠星堂的介绍寥寥。年,电视剧《青果巷》的播出勾起了她的回忆,她手写了满满四页纸的文字,不拒繁冗地介绍了筠星堂的每一处细节,还凭借回忆手绘了包含30多个房间的筠星堂平面图,希望给青果巷保护修缮工作提供点参考。

5月7日,因为在外地而错过开街的汪文英,一回到常州,就迫不及待地重回了这条她已经“走过了不下一万回”的巷子。尽管重新修缮的筠星堂没有开放,汪文英却看出了不同,“我搬走的时候,入口已经被砌得只剩下小小的一扇门了,现在这个大门就是我在过去的资料里看到的那样。修复的人不容易,谢谢他们。”

琢初桥苦楝树

琢初桥坐落在青果巷东端,与新坊桥并行,横跨于东市河上。民国十七年(年),由邑人伍琢初捐款建造,并以其名字命名。现在,市民看到的琢初桥,是按照民国时期留下的老照片原形制复建的。

桥边斜长着一棵苦楝树,如在青果巷口笑脸迎迓游人。清清水波映照着大半棵树,春天花开时,紫白氤氲;寒风凛冽时,满枝金*。虽是再普通不过的树,它却与琢初桥一起,成为了青果巷的一张名片,也承载了许多人的往事回忆。

61岁的陈东回忆,她和两个妹妹小时候在青果巷附近长大,儿时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琢初桥和这棵古树。现在她已定居北京20多年,五一期间回乡探亲刚好赶上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部分对外开放,在琢初桥边的这棵苦楝树下,花开正盛,姐妹仨用一张张合照,定格美好瞬间。

名人丨青果巷

青果巷之美,最美的还是小巷里走出来的人物。

这条长仅米的小巷,走出了近百名进士和几十位文才武略、享誉中外的知名人士。

令人称奇的是,这条巷子孕育了现代中国三位语言学大家,而巧合的是,三人不仅是左邻右舍,而且出生年代等距地相差7岁:赵元任(年)、瞿秋白(年)、周有光(年)。

赵元任与周有光既是远亲,又曾是近邻。他在青果巷16弄西侧的湛贻堂居住了10年,度过了青少年时代。他比周有光年长14岁,当时彼此未能交往。直到40多年后,周有光才与这位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在美国相会。

瞿秋白就出生在周有光家对门的八桂堂天香楼,但他4岁时,被迫随家人迁出八桂堂,辗转住进了常州城西的瞿氏宗祠。抗战胜利后,周有光住在上海山阴路东照里,他惊奇地发现,这里也是瞿秋白曾经住过的地方。周有光和瞿秋白在认识之前,已经在常州和上海做过两次邻居。

延伸

据不完全统计,青果巷走出的文化名人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文学家:独孤及、唐荆川、孙慎行

名将:刘师勇、唐荆川

书画家、工艺美术家:恽南田、唐宇昭、唐于光、钱维城、钱维乔、汤贻汾、董婉贞、汪洵、刘海粟、吴青霞、曾杏绯、李毅士、董蕾、杨守玉

戏剧家:钱维乔、董康、吴祖光

语言学家:瞿秋白、赵元任、周有光

法学家:董康、张志让、史良

实业家:盛宣怀、恽祖祁、张赞宸、钱以振、刘国钧、查济民、刘璧如

革命家:瞿秋白、张太雷

作家:李伯元、吴祖光、袁静

文物鉴定家、历史学家:吴瀛、钱乘旦

模范缙绅:瞿赓甫、汪作黼、恽鸿仪

藏书家:唐宇昭、陶湘、陶洙

专家说

邵志强(常州历史文化名城地方文史专家组组长)

邵志强谈到,青果巷保护修缮始终秉承着两个原则:第一,千万百计维护青果巷的风貌;第二,本着历史的原真和文物保护的原则,对待每个建筑的修复。

“我们的任务是把不属于老房子的附属,那些后来人加上去的东西慢慢清除掉,还它本来面目。”邵志强表示,六、七年前,专家组就形成一致意见,把修缮后的历史面貌基本上定格在清末民初。但谁也不知道当初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专家组必须通过寻找资料,对照不同年代里房屋物件的变化,反复甄别每个构件的存在是否合理,应该不应该保存。做完甄别和清理后,再由测绘团队把每个建筑原有的建筑形制全部详细测绘记录下来。

现在邵志强已经可以自豪地说,青果巷内的很多建筑哪怕有一天完全化为平地,也可以复建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来。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精确的图纸。

此外,团队慢工细活,专家组全程跟随工匠的修缮,严格把控评审和验收,最大程度保持古巷的原真性和信息的延续性。五年时间,青果巷虽仅完成了三分之一的修缮,却获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认可。

4月28日,好消息传来,唐荆川宅-贞和堂保护修缮工程获第五届江苏省文物保护优秀工程奖,全省仅3个项目获奖。

——更多内容详见本报4-5版《新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