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果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青果巷一期部分开放,参与者参观者都有话
TUhjnbcbe - 2024/2/17 16:01:00
山东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3793.html

在“江南名士第一巷”一期部分开放之际

总设计师等说——

希望这里既是活的,也是安静的

“今天,我们看到青果巷已经保存了原有的物质载体,同时又具备了振兴街区、重归现代社会的新机遇。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做好社会管理。”昨天,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修复总设计师朱光亚说。

朱光亚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住建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专家。

朱光亚说,介入青果巷保护修缮项目7年间,团队做了调查、历史价值和现状评估,制定了针对常州历史建筑的修缮导则,为提升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品质,以及安全加固、防火性能提升、未来灵活转换功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遗产院副院长胡石参与制订方案。他特别强调保留青果巷真实性的重要性:“街区本身并非一成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生长的过程,不断有历史提供和叠加,这种延续恰恰是可以触碰的点,所以我们说时光是可以被看见的,就通过这些老建筑、墙面、石板路等,这是我们的基本态度。”

“我们希望青果巷是一个活的街区,有商业,可以变成市民的会客厅。同时,也希望它是安静的。所以,沿街并没有开特别多的开放性门店,仍然保留了半实半虚的状态,体现居住地特征。”胡石说,让时光讲述自身的故事,这也是制订方案的基本对策。

我市原规划国土管理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兼市规划设计院院长沙春元,运河办智库专家、文史专家薛焕炳都表示,上世纪90年代,我市就开始对青果巷的保护修缮着手进行规划,如今,青果巷终于以十分接近原真性的面貌呈现在市民面前,个中全是细功夫,体现了“工笔画”的精神。衷心祝愿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继往开来、越来越好,并成为常州市民的精神文化家园,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周茜叶班

修缮工匠说——

时间背后都是精雕细琢

青果巷保护修缮工程一期告一段落,工匠们陆续离开。

“每天进进出出,还从来没仔仔细细把它看一遍,好像只是在不知不觉间,它就变样了。”68岁的顾荣根是参与修缮的木匠之一,他不善言辞,但告诉记者,青果巷是他做木工50年来最难忘的记忆,因为修缮过程实在出乎想象的不易。

“从前做过的活,靠流水线就能完成,但青果巷太不同了,全部要根据现场情况加工,特别费事。”他说,比如窗户,形制上就有宫式、葵式、乱纹式等好几种,由于是补缺,尺寸种类多且量少,根本不能简单地按流水作业统一加工。一扇2.2米高、0.5米宽的宫式窗,顾荣根一个人要整整做3天,全部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

顾荣根在这里不厌其烦做了3年多,参与了省级文保单位筠星堂、史良故居、赵元任故居的修缮。

“工地上的匠人,很多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我已经算年轻的了。”50岁出头的瓦匠赵正才对记者说,青果巷是他参与过的体量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修缮工程,难度大、费时费工,用精雕细琢来形容也不为过。

“很多房子年代久了,墙体都松动了,没有办法简单加固,需要拍好照,把砖一块块起下来,按顺序排好,再照原样重新砌起来。屋面也是,做好防水,再复原。”赵正才说,再比如民宅,由于当初并不是统一规划建造,建的年代不同,每一间的结构都不一样,修缮过程中,都要因地制宜,不能碰坏、不能靠塔吊,每一项工序都靠人工完成,全是细功夫。

“能参与这项保护修缮工程,很荣幸,也很有成就感。”顾荣根和赵正才不约而同表示,今后有机会,一定以游客身份故地重游。周茜叶班

参观者说——

有赞叹,也有建议

市民昨天在青果巷观看明清时期的路基遗迹坑。陈暐摄

昨天上午,尽管雨丝绵密,但人们探访青果巷的热情不减半分。巷子中密密地撑起了一把把伞,勾勒出一片雨巷风景。

“看得出花了很多功夫,经过修缮,江南水乡的味道出来了。”来自银河湾花园的朱扣娣阿姨组织了天福聚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一行11人,一早就乘坐公交车来到青果巷。其中一位阿姨告诉记者,他们这支队伍平均年龄72岁,最大的已经80岁,有部分还是原来青果巷的老居民,“回去后,还要组织其他志愿者一起,了解青果巷故事,传播青果巷文化”。

市一中地理老师孙旭一下课,伞都没来得及拿,就一头扎进巷子里“考察”。他告诉记者,周二下午高一年级有“背包族”校本课程,他打算把课堂“搬”到青果巷,因此急于询问各展馆开放与接待情况,看方案是否可行。“青果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课程可以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模式,让同学们了解乡土人文的同时,促进相关学科学习。”他还考虑让学生们针对青果巷开展课题研究。

各网络平台上,为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点赞的网友也不少,其中一些还为青果巷变得更美、更好支招。网友“无所求”建议,请青果巷文化志愿者们把保护、修缮的种种情节、细节收集起来,写成一个个小故事向广大市民介绍,既是科普,又是励志。把与青果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物的书籍,也可以在巷中展示出来,在读者中流动起来。

我市知名女检察官纪萍也发出在青果巷沿街店铺内摆放公益“有光流动书架”的倡议,“摆上从青果巷走出来的名士的书籍,摆放文学、科普、儿童读物等书刊,让这条小巷书香四溢。书籍来源可以是市民推荐捐赠,经相关部门审核后上架,调动广大市民读书爱书的热情。读者阅读后可以写出只言片语表达心得,夹在书中传给后来阅读者,对损坏的图书及时修补,以志愿服务的形式,让图书得到充分利用,搭建市民阅读新载体”。周茜叶班

原住民说——

愿为青果巷继续贡献力量

一共还有35户居民将长期生活在青果巷。陈暐摄

“走出去了也还是要常回来看看。今后,如果街区要充实志愿者队伍,我们也愿意成为其中一员,继续为青果巷贡献一份力量。”聊起自己的青果情结,老青果巷人陈新语气中自有一份坚定。

陈新是土生土长的常州人。上世纪50年代,他的父亲和叔父就把家安在了天井巷22号,也就是现在的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内。“前后有三进,还有两个小院子。”陈新自年出生起,就一直住在这里,“走廊、厅堂,还有巷子里,到处留下我们的记忆。”

年,从事社区工作的他从舣舟亭社区调到青果巷社区(当时叫古村社区)担任社区主任和*总支书记。适逢市委、*府决定启动对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配合前期规划制定,他和同事们跑遍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这令他对青果巷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果巷一期部分开放,参与者参观者都有话